1978年,卡特顾问深夜致电白宫:邓小平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5-04-13 15:59    点击次数:187

1978年,地点位于美国的白宫。

黑夜笼罩,四周一片寂静。这时,华盛顿的时间已悄然滑至凌晨三点,白宫内部的人们都沉浸在甜美的梦乡里,总统卡特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猛然响起,将卡特从梦中惊醒。他揉了揉眼睛,定睛望去,发现这通电话竟然是从遥远的中国北京打来的。

深夜时分,普雷斯的电话突然响起,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不出所料,卡特还没来得及说话,普雷斯就带着些犹豫,道出了他打电话的真正目的。

他向卡特讲道:“我现在正和邓小平副总理会面,他提了个问题,可把我难住了,我答不上来。”

一听这话,卡特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儿,心里七上八下的,十分不安。可出乎意料的是,普雷斯话音刚落,卡特非但没紧张,反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甚至还开心地笑了,连忙给出了回应。

普雷斯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他和邓小平之间展开了怎样的交谈?中美双方究竟在商量哪些事务呢?

谈及所有答案的源头,我们得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会儿的全球新形势。

【一、新的局势: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冷战,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局面。自新中国诞生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和美国一直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双方互相指责和攻击。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关系也开始逐步恢复,逐渐被提上了工作议程。

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遵照他的愿望,积极推动中国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恰在此时,美国的新任总统卡特走马上任,他的想法与邓小平不谋而合。卡特觉得,美国得抓住这个时机,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样才对美国的长远利益有利。

就这样,卡特立即付诸行动,在他履职的首月内,就在白宫会见了中国驻美国联络处的负责人黄镇。

而且,为了赢得国内高层和民众的支持,成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卡特还推出了备受瞩目的“核心要素说”。他多次在公众面前强调,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美关系更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关键要素。

对于卡特传达的积极态度,邓小平迅速给予了相应的答复。

1977年8月22日,美国国务卿万斯抵达中国,展开了一次摸索性的访问,此行重点在于讨论已拖延多时的台湾议题。邓小平在会见万斯时,态度从容得体,既坚守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又彰显了友好情谊。他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非常直接,只需六个字:废除条约、撤回军队、断绝外交关系。

在这次交流后不久,卡特再次派遣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到中国,和邓小平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布热津斯基一行共有十人,其中就包括了总统的科技顾问普雷斯。

欢迎晚宴当天,邓小平热情地款待了布热津斯基,两人频频碰杯,聊得非常投机。与此同时,他也没忽略正事,向布热津斯基表明,要想让中美关系回归正轨,卡特总统必须拿出决断来。

一听这话,布热津斯基立马笑了,他坚定地回应邓小平,卡特总统心意已决,定要携手中国,扫清建交路上的障碍。为了彰显美国的诚意,他特地唤来了普雷斯,安排他给邓小平详细介绍美国当前的科技战略及立场。

望着正在滔滔不绝讲述的普雷斯,邓小平默默地听着,不时地露出微笑并轻轻点头。其实,不用美国人提醒,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

邓小平做出决定,要增加派往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

其实,早在当年3月份,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际,邓小平就已预先安排高等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让他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众知名大学进行深入调研,发掘高校里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心里明白,要想让中国日后成为货真价实的强国,就必须从眼下着手,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依靠科技来振兴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而让高校人才掌握更尖端的技术,更是关键所在。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亲自调研与访谈,蒋南翔把一份内容详实的报告交到了邓小平手中。报告里明确提到,当前大学里思想状况较为混乱,发展路线不明确,教师队伍急需进行规范和管理,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以及清华大学的校长刘达等人聚在一起,共同参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交流会议。

邓小平引经据典,从清华大学赫赫有名的建筑系谈起,一路延展到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最终又将话题巧妙地带回到了教育的根本。就在大家聚精会神地思索之际,邓小平的一句话,点明了这次会议最为关键的主旨。

他表示:“我支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规模,主要是让他们去学习自然科学。得大批大批地派,不能只是寥寥数人。”

这句话说完,大家心里都明白了,新的时代大潮已经汹涌而至,正期待着中国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

正巧在这个重要关头,邓小平迎来了美国的到访。真可谓是时机、条件与人心都恰到好处,所有事情都进行得十分自然。

7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方毅与美国科技代表团进行了会面,该代表团由普雷斯带队。

会谈进行了一整天,普雷斯显得有些焦虑。在上午的讨论时段,为了展现美国的真心实意,他提议或许双方能够互相派遣留学生,以此增进彼此的了解,然而这一建议并未获得中方的即时反馈。

起初,普雷斯并没太在意那句话,他觉得那不过是中美谈判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筹码罢了,根本没指望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不过,就在下午会议眼看就要收尾的关头,方毅忽然喊住了普雷斯,转达了邓小平的指示。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惊呆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普雷斯才会在深夜里给卡特打去那个电话。

【二、大潮起航:普雷斯夜半来电】

对美国总统卡特而言,1978年7月10日那天,原本应当平平无奇。

他会像平常一样,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醒来,然后去处理各种事情。近期,中美关系的走向成了他格外留心的一个话题。

不久前,卡特派遣了一批精干的助手到中国进行协商。他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相信很快就能接到来自那里的反馈。

不出所料,这个消息来得既匆忙又意外。在凌晨3点的时刻,原本沉睡中的白宫被一阵刺耳的电话声猛然惊醒,卡特迅速从梦乡中抽离,电话的另一端,传来了他熟悉的声音——远在中国的普雷斯。

当普雷斯张开嘴说话的时候,卡特顿时惊讶不已。

他提及:“我当时正与邓小平副总理进行会面,他向我提出了一个让我一时语塞的问题。”

就在那一刻,卡特的心中闪过无数思绪,快得像是一道道闪电。

普雷斯历来是个值得信赖的家伙,他专门打来电话询问,肯定是在跟中国的协商里碰到了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卡特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静心等着普雷斯的下文。

不过,当普雷斯接着说出下一句话时,他忍不住开心了起来。

普雷斯向卡特转达,邓小平很关心,是否有可能安排中国学生前往美国深造。

卡特意识到,邓小平这样表态,正表明了前方的谈判进展得非常顺畅。他立刻绽开了笑容,爽快地答道:“没问题!”

尽管卡特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普雷斯心里还是犯嘀咕,他再次向卡特求证道:“他想知道是否能派遣五千人过去。”

卡特精神焕发,大手一扬,说道:“你给邓小平带个话,说他可以调动十万兵力!”

接着,卡特提出了请求,于是普雷斯便向他叙述了三日前那次会谈中所经历的一切。

就在方毅说完那会儿,连翻译也瞬间呆住了。普雷斯一听邓小平的想法,心里既欢喜又有点不安。他按捺不住,悄悄问旁边的随行人员,美国是不是已经预留了这方面的经费,得知并没有后,普雷斯只好硬着头皮,向方毅提出了这个疑问。

当两国进行交涉,只要扯上金钱问题,态度自然就得严谨起来。普雷斯对方毅提出疑问,如果中国的学者们要来美国深造,那么中方打算由谁来承担费用呢?

没想到,方毅表现得非常干脆,立刻就遵照邓小平的指示给普雷斯作了答复。

接下来的两天,普雷斯召集了来自美国科技、农业、地质及卫生等领域的多位机构代表,与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这次交流,普雷斯深切地感受到,中美双方都有着加强与对方沟通的强烈愿望,学者间也流露着相互尊重和欣赏的情谊。

掌握了基本情况后,普雷斯立即抓住时机给卡特打了电话,出乎意料的是,卡特非常赞同这一行动。于是,遵循卡特的意见,普雷斯顺利会见了邓小平。

邓小平见到普雷斯后,便以平和的语气向他清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邓小平曾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在科技领域的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急需寻求合作与支持,以便更快地接近世界科技的尖端水平。

简短却饱含深情的话语,让普雷斯被邓小平深深触动,随之,中美两国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各项事务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听到这个消息,各行各业的学者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报名,希望能到美国深造,学习更尖端的科技,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教育部在短短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就起草好了《关于增加留学生派遣数量的报告》,整个派遣方案也随之确定下来。

10月份,该代表团来到了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市。

经过长达两周的磋商,双方主要围绕留学生的人数以及他们可以攻读的专业领域展开了激烈讨论。

美国方面强调,虽然中美双方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并且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前来学习,但在某些学术范畴内,中国的学者还是无法参与。

这些范畴大都和军事防御紧密相连,尽管美国在关键技术上持严格保守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开放的进程。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双方共同确定了需要加以约束的领域。

基于这个范畴,美国方面专门制定了一份表格,要求往后所有申请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都必须详尽地注明自己的学术经历及研究方向。

最终,双方经过协商,共达成了11项协议。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协议目前还只是口头上的约定,尚未形成书面文件。中国和美国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都积极倡导加强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同时,决定派遣去美国的首批留学生人数为50人。

代表团满载佳音归国后,国内随即紧张有序地启动了留学选拔工作。

历经多重筛选,最终确定了50名人选。就在这时,周培源在北大指导的两名学生恰巧赢得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正准备赴美深造。经过多次讨论,外事部决定吸纳这两名学生加入国家公派留学的行列,于是总共有52人将共同踏上赴美之旅。

冬天虽然寒冷,但此刻的北京城洋溢着满满的活力与朝气。

12月26日,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与52名学者进行了会面,并一起拍照留念。随后在当晚,他们一行人搭乘飞机,从巴基斯坦启程前往华盛顿,踏上了为期两年的求学旅程。

这52人的旅途,真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他们启程的那天,《人民日报》迅速以“中国首批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深造”为题进行了报道。而他们一抵达华盛顿,《纽约时报》也紧跟其后,及时给予了报道。

改革开放初期,那些首批获得机会前往美国深造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等到学业有成,回到祖国怀抱时,他们是否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三、不负所托:被铭记的52人】

说真的,这52位被历史铭记的学者,真的是经过重重筛选、精心挑选出来的。

距离中国代表团与美方口头协议达成仅一个月之隔,教育部外事局从之前参加过选拔考试的众多候选人里,精心挑选出了50位佼佼者。

这些专家们不但专业技艺高超,堪称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而且他们的外语水平也大都达标,足以确保在美国顺畅沟通。

就连后来增加的这两位成员,也都是那个时期北大率先以非常规方式晋升为副教授的,他们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数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52位人才主要钻研的领域是理工科以及农林医学,年纪最大的是一位49岁的协和医院大夫,而年纪最小的仅33岁,目前在清华大学任教。在这之中,有6位是女性研究人员。

这批学者们历经无数艰辛,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渴望与热爱。尤为关键的是,他们满怀真诚,清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并且勇敢地迎接现代化的挑战,指引前行的道路。

抵达美国后,他们被分成两队,一队在美利坚大学,另一队在乔治敦大学,接受了短期的英语课程培训。完成培训后,依据各自的专业方向,他们分别踏上了前往不同学校继续深造的旅程。

就在这个时候,中美关系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1979年新年伊始,中国和美国正式确立了外交关系。紧接着在1月的28号,邓小平踏上了访问美国的旅程。

在这段时间里,邓小平与卡特进行了正式会面,并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书面协定。而在协定正式签字前,他还特地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亲切会见了这批即将远赴重洋的留学生。

此外,卓琳作为邓小平的夫人所举办的宴会,也荣幸地邀请到了这52位嘉宾出席。

宴会结束后,卓琳望着那些满怀激情的中青年学者们,深情地叮嘱道,国家给予他们这次机会实属难得,期盼他们学业有成之时能返回祖国。

卓琳真挚地讲道:“如果你们不回去,小平同志会心里发慌的。”

努力终究会有回报,邓小平精心培育的种子,最终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两年后,那52名首批赴美深造的学生中,除了有一人因健康状况稍有延迟之外,其余的全部按期完成了学业并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三十载光阴匆匆,这52位学者均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大放异彩,有的成了受人尊敬的教授,有的变成了名声在外的专家,还有的成为了引领学术潮流的领军人物。

其中,有6位学者荣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更有数位学者步入了欧亚科学院院士的行列。他们在各自的学术天地里,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无疑又一次验证了邓小平的远见卓识。

当下,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公布的“开放门户”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美国深造,中国已然跃居为美国留学最大生源国家。

就像有人感叹的那样,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中国会答应和美国互相派遣留学生,更没人能预见到,30年后,这个数量会从52人激增到15万人之多。

在海外学子的背后,一个愈发强大、满怀自信且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屹立不倒。1978年的那个重要时刻,将会被所有人铭记于心,那是国门向世界敞开的一刻,中国自此矗立于世界舞台,踏上了漫漫征程。

邓小平参与的中美高层关于留学事务的磋商[J].党的建设与政策讨论,2012,(第4期下半月刊).

倪世雄所著的《国际关系理论探索》一书,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

3、李燕科和周雷鸣一起撰写了文章,详细讲述了邓小平决定增加留学生派遣的前后经过,该文章发表于2016年的《卷宗》杂志第一期上。

4、王波在2012年第4期的《天津政协》杂志上发表文章,题为《1978年:中国留学大门的开启》。

5、钱江深入探讨了1978年首批52名赴美留学者的故事——他们是留学大潮的先驱者[J].党史纵览,2012,(第1期)。



上一篇:这所中学“百日”不誓师,春游橘子洲,获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点赞!
下一篇:天气预报|周末热到37℃?别急,21日起降温凉爽舒适

Powered by 完美官网网址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